前几年工业上楼比较火,不少地方纷纷跟进。
厂房越建越高,主打“高容积率”。
随着热潮退去,这一模式带来的落地难题,也逐渐暴露。
大家也开始调整,珠海更是大动作,果断取消“产业5.0新空间”。
聚焦当下,建厂房该如何评估容积率问题?
已经建好的高容积率厂房,还有出路吗?
笔者结合多地调研的实际情况,来辩证分析这些问题。
01 为什么执着于容积率
第一种情况,土地确实不够用,但不是绝对的。
必须承认的是,有些地方土地紧张,容积率还是往上走。
我们看到,目前苏州市区,容积率基本都是2.5。
甚至有一些工业地产,用于建厂房出售,可能会要求3.6。
最开始向上要空间的深圳,一方面,山地丘陵比较多,可用来建厂房的平整地块少一些;
另一方面,当地工业发展,可以容纳上楼企业,大多是电子信息组装项目。
二者结合,工业上楼就合理多了。
但是地不够用,主要还是在市区范围,或者产业密集的区域。
其实,无论是深圳还是江浙沪,郊区的土地相对充足。
像上海奉贤、松江、临港等地区,有不少土地、厂房虚位以待。
空间紧张的地方,可利用的土地,一年就只剩200亩;可能后期也没办法空出太多地,但又想做产业更新升级。
那么,就会想着怎么去充分利用土地,也就是高容积率的“集约利用”概念。
第二种情况,对形势判断不够全面,想复制深圳经验。
有些地方,形势判断只看到了好的一面,却忽视了潜在风险。
去深圳考察,看到当地企业能上楼、项目质量不错、大多是高新技术企业,想着复制经验,搞工业上楼。
甚至提出,将载体建设作为核心任务,要求底下区县去推进。
或者是,还停留在过往经验,认为企业数量会增长,厂房需求也跟着涨。
于是,积极布局厂房建设,早点抢占市场份额。
我们看到,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得比较好的时候,江西、湖南、江苏盐城等多个地方,盖5~8层的厂房,组装好电子信息设备器材。
有些成熟园区,企业确实发展得好;也有些园区,跟风建多层厂房,用免租等红利吸引企业入驻。等免租期一过,企业纷纷撤离。
有厂房,没产业,园区陷入沉寂。这就是工业上楼的后遗症。
第三种情况,地方政绩导向,靠建厂房拉动投资指标。
低容积率,“不赚钱”。
高容积率,意味着更高投资强度、更密集的建筑体量。
原本只能建一两千平厂房,但现在可以建三四千平。
同样的建筑面积,比原来多出来两三倍、甚至更多。
涉及到的发债、融资等指标,也随之增加。
说白了,地方推进工业上楼,是认为园区建设起来后,能解决载体、投资、融资等一系列问题。
发债、融资、企业投资、国企投资等多种形式的投资入账,成为考核中亮眼的成绩单,也契合本地年度投资指标要求。
拿发债来说,更多是一种借新还旧的做法。
主要是用未来的时间和资金,化解当下发展难题,将债务负担转嫁给后续治理或资产规模。
打个比方,某个园区融资了5亿,虽然厂房建设是分期做,但资金是一次性到账的。
这笔资金,可灵活用于薪资发放等即时支出。
原本的产业载体,成为了短期周转的融资工具。
02 该重新审视工业上楼了
产业上行期的繁荣,像一层滤镜,掩盖了不少高容积率引发的问题。
工业上楼热潮退去后,居高不下的空置率问题,就显现出来了。
目前国家控制地方债务,也是严格规范过多建造多层厂房的行为。
越多越多地方意识到,高容积率未必是好事。
其中,上海部分区域,主动降低容积率,正是对园区市场的理性回应。
高容积率,往往是地方想要,但不是企业需要的。
企业选址,会考量几点:一是,相对独立性,比如优先选单层厂房;能不分割,就尽量不分割。
二是,产业集聚度,或者周边有同类型企业,并能感受地方对产业的重视。
聚焦到招商实际中,已经建好的多层厂房,怎么办?
这类厂房的规格、参数是固定的,无法改造。
难就难在,高楼层的去化,可考虑定向匹配、分层招商。
一方面,看厂房载体适合哪些产业,定向去招引目标企业。
一楼作为优质资源,优先招引投资强度大、技术水平高、契合本地主导产业的高端项目,实现效益最大化;
针对二三楼等高楼层,需适度放宽招商标准,聚集与本地产业有关联,或者服装纺织、家具加工等非典型制造业的项目。
这类企业,往往难以获取新厂房、新用地。
如果看重当地成熟的产业基础、配套优势,上楼意愿会强一些,可成为高楼层去化的抓手。
另一方面,考虑将办公、研发结合起来,但得贴合企业实际需求。
当前多数企业研发需求有限,更倾向于高效利用空间、降低成本。
比如,一些企业直接在车间内,隔出几十平的空间作为研发办公室,剩下的还是用于生产。
如果计划建设多层厂房,需要因地制宜。
定位哪些产业,当地及周边有哪些产业是往上走,有好的发展趋势。
研判清楚这些产业,需要什么样的载体。
从层数规划来看,需紧扣产业特性。
制造业为主的项目,三层左右最为适宜;清洁车间类需求,可延伸至四层。
毕竟,多层厂房,越往上越难租出去。
一方面,高层厂房解决不了企业在环保、用电、承重、原料运输、噪音处理等方面的特殊需求。
愿意上楼的,往往是医疗器械企业,做研发的比较多。另一方面,各层厂房租金,其实相差不是特别大。
比如,有些厂房一楼每平1.3元,二楼每平1元。
再加上,部分企业对楼上货运、震动等都有顾虑。
像机加工等需大型设备的项目,更倾向于选择一楼。
现在提倡的P+EPC+O模式,就是针对性解决产业需求对接问题,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。
厂房建设,还是得回归产业本身。
从企业需求出发,建立自下而上的需求反馈机制,从载体设计、配套建设到产业服务,进行全链条重构,真正适配企业发展。
小结一下,工业上楼的本质,是集约用地的方案,而不是单纯追求建筑高度。
毕竟,园区长久发展的活力,不在于高楼多少,而是能否让企业赚钱、发展壮大。
地方经济的真正繁荣,不是看短期的土地收益,更应该看产业的长期赋能。
来源:招商网络

全部

招商资讯

载体信息

产业园区

优惠政策

研究报告

项目播报
最高层多次定调,这个产业成为招商新焦点
2025-11-26罕见发声!招商引资与投资逻辑一致?
2025-11-20连续5年百强区!这里靠什么承接长三角产业外溢?
2025-11-20地方政府化债,或将在“十五五”打攻坚战
2025-11-14真正靠谱的项目线索怎么挖?
2025-11-13招商别再只盯数量,项目质量要兼顾
2025-11-11招商人被企业拒绝是常态?
2025-11-11进博会现场,与企业聊透产业生态,聊出新商机
2025-11-06进博会首日,直击招商人在忙什么?
2025-11-05地方招商,别困在“龙头情结”里
2025-11-05